ag百科知识详情

【铭记】中国考古博物馆正式开放用考古成果讲好中华文明故事

  考古博物馆正式面向社会公众开放

  用考古成果讲好华文明故事

  文化之脊,连通古今,北京轴线北延长线上再添文化新地标。

  9月15日,考古博物馆正式面向社会公众开放。作为历史研究下设的家级专业考古博物馆,考古博物馆常设展厅7000多方米,展品6000余件,以考古出土文物和珍贵古籍文献为依托,致力于展示与传播优秀传统文化,讲好华文明源远流长和华文化辉煌灿烂的故事,打造北京城市轴线上的历史文化客厅和展示华文明的家窗口。

  这座博物馆有何独特之处?里面有何镇馆之宝?考古文物如何讲述文明故事?记者日前进行了探访。

  展品自田野考古一线,仓储式陈列体现考古学科特色

  历史研究建筑外形似鼎如尊,硕大的篆书史字高悬于外墙。拾级而上,推开镌刻着青绿山水画千里江山图的厚重大门,一条金色的历史大道铺展向前,以时间轴的形式展示了我历史发展的重要节点和重大事件。大道两侧,两辆出土自河南安阳殷墟遗址的殷商时期马车整体展出,让参观者如同置身于考古出土现场一般。

  2019年1月,历史研究在北京挂牌成立。总书记在致历史研究成立的贺信强调,新时代坚持和发展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需要系统研究历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类发展历史规律,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汲取智慧走向未。

  随后,历史研究筹备建设考古博物馆,2019年3月启动展陈大纲策划,7月开始展厅装修改造建设,12月完成建设与布展工作。12月下旬,考古博物馆开始内部试运转与修改完善。

  这是一座考古专业博物馆,展品自田野考古一线,主要由社会科学考古人员亲手发掘出土,展览内容与考古学紧密结合,对考古知识方法过程以及文物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有更加深入的阐释。社会科学学部委员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告诉记者。

  考古博物馆的基本陈列以历史鼎铸文明为主题,分为文明起源宅兹大一统和融万方民族觉醒五大专题,重点展示从旧石器时代到代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以及外交流状况。

  在现场,记者注意到文物大多不是独立展示,同一时期遗址或主题下,展柜展架密集式陈列与独立柜的多角度展示相得益彰。这是考古博物馆的展陈特色之一仓储式陈列。

  仓储式陈列是考古博物馆的学科特色表达。考古博物馆馆长巩文介绍,考古学着重于研究遗迹和遗物的系列和类型,这就要求考古博物馆的陈列不以展示精美的孤立文物为追求,而是以考古学文化重要的考古学遗址组织陈列展示。精品文物与成组器物有机融合,线图描绘与图版说明辅助铺陈,使参观者不仅可以细赏珍品之美,还能了解到文物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脉络。

  数字技术让文物活起,打造全方位沉浸式文化体验

  走进文明起源展区,岩石洞窟的环境布置带观众穿越到了史前时代。这里重点展示了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文明发展的历程。

  是世界上陶器起源最早的家。展厅里,一件距今大约4800年出土于安徽蒙城新石器时代尉迟寺遗址的大口陶尊被置于入口处的显眼位置。据讲解人员介绍,它的特别之处在于上面有刻画符号,分别是日月山的形态,史学界认为这和汉字起源有一定关联。

  数字技术让文物活起。我们对大口陶尊进行3D扫描,然后整体做了动画展示。巩文说,观众可以在大口陶尊前,通过触摸屏幕与展示物品进行互动,了解陶罐上文字的雏形。

  沉浸式体验是考古博物馆展陈的另一特色。在石器时代的陈列穿插模拟打制石器互动视频;甲骨陈列附可以试着模仿商人占卜卜问吉凶;从丝绸之路重镇洛阳定鼎门车辙骆驼脚印模拟场景外走过,随着驼队远行考古博物馆团队通过视频呈现多媒体互动场景模拟OLED透明显示屏裸眼3D等手段,给观众营造视觉听觉触觉等全方位的文化体验。

  农业发展对推动文明起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农业起源展区,水稻和谷子的模拟实景让人如同身处丰收的田地。透过斜置的放大镜,记者看到了一管管黑色的颗粒。这些就是自上万年前的炭化大豆炭化麦炭化糜子炭化大米等。

  是农业大,农业起源无疑是考古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虽然这些黑色的炭化种子看上去并不精美,但是为我们探寻农业文明起源提供了一段珍贵的密码。

  与西亚和美洲地区是世界三大主要农业起源地。记者在参观时了解到,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稻谷遗存,是出土于江西万年仙人洞吊桶环遗址的稻谷植硅石,年代大约在距今1万2千年。浙江浦江上山遗址出土了距今1万年前后的炭化稻米遗存。谷子和糜子的栽培发生在距今1万年前后,出土于新石器时代期遗址,如辽西地区兴隆沟遗址等。

  以严谨的学术研究为依据,传递最新的研究成果

  王巍从事考古工作已有40余年,在他看,考古博物馆建立的重要意义之一,是让长期沉寂于库房里的古老文物与民众见面,讲述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辉煌成就。

  在宅兹展区,伴随着悦耳的铜铃声,记者见到了被誉为超级宝的展品出土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大型绿松石龙形器。

  这件大型绿松石龙形器全长约70厘米,由2000多片形状各异的细绿松石片组合而成。龙身有铜铃,内有玉石铃舌,龙身曲伏有致,其用工之巨制作之精体量之大,在早期龙形象文物是十分罕见的。

  是龙的度,龙甚至被提升到华民族图腾的高度。龙形象文物源远流长,至迟出现于距今6000多年前,但最初的龙形象异彩纷呈五花八门。与古代文明一样,龙形象也经历了一个从多元走向一体的进程。据王巍介绍,在夏代后期时,龙的形象基本定型,商王朝的龙形象都是在夏代开创基础上的延续演化。

  碧龙耀世并非偶然,一个大型遗址的发掘往往需要几代考古人日复一日的付出与坚守。二里头遗址距今3800年,是一座面积超过300万方米的超大型都邑。1959年,著名考古学家徐旭生先生率队在河南西部进行考古调查时发现二里头遗址,自此拉开了夏文化探索的序幕。2002年,在二里头考古队第三任队长许宏的带领下,考古队员在二里头都邑初始兴盛期的宫殿区的一处高等级贵族墓葬发现了这件超级宝。

  考古博物馆展览以严谨的学术研究为依据,传递最新的研究成果。农业起源文明起源夏商断代工程甲骨文古代青铜器古代都城历史地理古代治理政思想与体系等,都是几代学者的学术研究积累。同时,专家学者年在丝绸之路南岛语族海疆问题等领域的学术前沿探索,也在展览得以体现。展览还充分吸收了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夏商断代工程的研究成果,并对这两项重大科研项目在展线上予以介绍,向观众推介史学研究的最新成就。

  自1921年仰韶文化发现以,现代考古学已走过百年历程。100多年,几代考古人筚路蓝缕不懈努力,取得了丰厚成果。记者看到,展厅陈列穿插展示10余位学术大师的介绍,如第一位接受考古学正规训练著名后岗三叠层的发现者考古学家梁思永,第一位埃及学博士新考古工作的主要指导者和组织者考古学家夏鼐等,致敬他们的学术贡献与成就。

  探源华文明,坚定文化自信,从华文化基因获取不竭的精神力量

  从新石器时代陶寺遗址出土的彩绘龙纹陶盘,到商代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绿松石象牙杯;从新疆北庭高昌回鹘佛寺遗址出土的丝路佛迹,到潭碗礁一号清代沉船等水下考古发现的海上丝绸之路遗珍透过一件件文物,人们溯源历史寻脉华;华文脉的赓续绵延,在考古博物馆的陈列得以展现。

  今年6月,总书记在历史研究考察时强调认识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离不开考古学。

  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华文明是世界四大文明唯一绵延不断并以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2002年,华文明探源工程正式启动,这是一项以考古调查发掘获取相关资料为主要手段,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采取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式,揭示华民族五千年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重大科研项目。

  文明起源研究是人类历史研究极为重要的课题。作为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王巍认为,做好华文明起源的研究和阐释,是考古工作者的使命责任;华文明探源工程做了20多年,最大的成果就是通过考古实证了华五千年文明。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总书记以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性凝练阐释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在考古博物馆的展陈,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也得到了生动体现展品涵盖从远古到代的各个时段,充分展示了华文明的连续性;陶瓷瓷器等的繁复工艺是华文明创新性的缩影;在大一统展区,历代疆域变化古代都城一脉相承的规划布局等展现了统一多民族家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华文明的包容性与和性更多地体现在和融万方展区,与丝绸之路相关的文物以及场景模拟,绘一幅文化多元交汇文明包容存的博大画卷。

  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认识,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也不可能理解现代,更不可能理解未。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让文物活起,让历史说话,不断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让华儿女更加坚定文化自信,从积淀数千年的华文化基因获取不竭的精神力量。纪检监察报记者 柴雅欣

上一篇:【意见】会员[水水5135]的交友信息 下一篇:【创意】新思想引领新征程·红色足迹